融资界 今日头条 从历史深处走来:千年农耕智慧如何启迪现代农业新航程

从历史深处走来:千年农耕智慧如何启迪现代农业新航程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2005年习近平同志亲自批准,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持续关注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共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

值此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举办之际,吉安市泰和县举办“农为邦本——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农耕文化特展。该县与浙江大学合作,以中国历代绘画图像为媒介,打造“国宝重光”“国阜民丰”“人勤岁稔”等七大板块,精选近180件历代绘画图像高清打样稿,从农耕文化的历史传承、丰富内涵、深远影响等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彰显了中国农耕文化重农固本惠民利民的价值取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孝悌忠信耕读传家的处世之道,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价值与现代意义,是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此次农耕文化特展,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在泰和县的精彩呈现。此次展出的180件与农耕文化紧密相关的绘画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华农耕文明的辉煌历程,更在泰和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共鸣。它们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了中国人民世代耕耘、勤劳致富的生动场景,也反映出泰和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基因。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背景下,这些画作更显得意义非凡,它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农民辛勤付出的最好礼赞。

展览中,“农桑泰和”专区以《禾谱》与《农器谱》为线索,巧妙地将泰和的农耕历史融入浩大的中国农耕文明。据悉,泰和因“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北宋泰和人曾安止写下了我国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禾谱》,生生不息的“禾”文化在这座赣江之滨文化气息四溢的滨水县城中传承发扬;当曾安止献《禾谱》给苏东坡时,东坡赞赏之余,“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曾安止侄孙曾之谨为弥补其不足而著《农器谱》,呈陆游请为题诗,中国历史上系统记述农具的第一本专著由此诞生。

这两部古代典籍,不仅是泰和农业文明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智慧的结晶。通过精心设计的展板和多媒体互动装置,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刀耕火种、勤劳耕作的古老年代,千年农耕文明在绘画长卷中熠熠生辉,“农桑泰和”的故事在历史的浸染下显得愈发明媚动人。

值得一提的是,“农为邦本——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农耕文化特展巧妙地结合了泰和当地的特色产业——泰和乌鸡与油茶,深入挖掘了历代绘画图像中这两大元素的文化内涵,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丰富的历史画卷。

泰和乌鸡,作为泰和县独有的珍贵品种,素有“世界珍禽”和“白凤仙子”的美誉,其历史可追溯至2200多年前。在本次展览中,观者不难发现,尽管直接描绘泰和乌鸡的古代画作可能并不多见,但通过对鸡禽类题材的广泛搜罗与精心挑选,展览巧妙地展现了古代人们对鸡禽养殖的深厚情感和精湛技艺。尤其是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画中芙蓉又名拒霜花,象征高洁坚贞;锦鸡之青、赤、黄、白、黑五色,据称分别象征木、火、土、金、水五行,而锦鸡又有“德禽”之名,备具文、武、勇、仁、信“五德”。全作法度井然,色彩明艳,寓意深远。

再一是宋代萝窗的《竹鸡图》,画上题诗为“意在五更初,幽幽潜五德。瞻顾候明时,东方有精色。”都体现出鸡禽不仅是农耕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画家笔下生动的艺术形象,更作为“德禽”广受人民喜爱。

泰和乌鸡作为鸡禽中的佼佼者,其独特的药用价值、文化象征意义,在展览中得到了巧妙的隐喻与传达,文化内涵上的共通之处在此展现。从古代皇室贡品到现代百姓餐桌上的佳肴,泰和乌鸡一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观者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泰和乌鸡文化的独特魅力。

油茶,别名山茶,是山茶科山茶属的一种常绿灌木或乔木。作为泰和县乃至整个江西省的又一特色产业,其历史同样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农耕文化特展中,拥有三幅与油茶相关的画作,分别是宋代的《雀山茶图》、《山茶蝴蝶图》,以及清代恽寿平的《山茶腊梅图》,借助细腻的笔触与灵动的意境,观者在看画的同时仿佛能闻到花香,感受到自然的生机趣味。

仓廪实而知礼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在此基础上,细腻的感观触动逐渐成长为更为恢弘庞大的历史叙事,家国情怀在此蔓延生长——“国阜民丰”单元以历史朝代为脉络,展示了从先秦至明清反映国家重农、劝农的绘画图像,多角度阐述了以农为本的艺术表达;“人勤岁稔”单元以农居环境、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可以细品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的生产观,精耕细作的劳动观等传统智慧;“民淳俗厚”单元从节日、节气、乡村风俗、乡村治理等内容切入,展示蕴含其中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传承守正”单元例举了耕读、孝道、士隐三种文化观念,展示了传统绘画中的部分物象隐喻,以管窥农耕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远影响。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观者见证了文化的传承与产业的革新如何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孕育出新时代下的勃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借助现代展览方式,“农为邦本——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农耕文化特展不仅是一场对中华民族悠久农耕文明的深情回望与自豪展示,更是新时代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灵感源泉。如何汲取这份古老而又年轻的智慧,让农耕文明的瑰宝,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一同构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融资界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315.com/roll/2024/0921/4730.html

作者: renjian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993420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