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A股市场整体反弹,为众多股价一度“跌跌不休”的上市公司带来了喘息之机,其中,赛力斯尤为引人关注。
从长周期(三年以上)表现来看,赛力斯的股价走势与“行业标杆”比亚迪颇为相似。然而,在短周期(六个月以内)内,其股价表现却逐渐趋同于被“围攻”的合资品牌。一种简单直观的解释是:前两年涨势过猛,如今迎来回调。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变革、赛力斯自身的经营状况以及华为车BU(Business
Unit)的变动,共同导致其定位从“昔日创造奇迹的华为汽车概念龙头”向“普通的重资产低利润新势力车企”滑落。市场对其价值的评估方式也由“成长性”为主转变为“确定性”为主,从而使其市值陷入“平台期”,并呈现出进一步下滑的趋势。
对于赛力斯而言,未来能否继续书写“奇迹”,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与华为的合作。一旦其定位重新落回“新势力车企”,市场价值或将大幅下滑。
赛力斯经营状况究竟如何?
赛力斯当前面临的主要压力有两点:一是豪华市场的可持续性挑战;二是主流市场销量难以提升的核心策略问题。
今年上半年,赛力斯营收同比增长490%(二季度更是高达548%),达到650.44亿元;毛利润增幅高达2327%(二季度更是飙升至4263%),达到162.87亿元;净利润扭亏为盈,达到16.25亿元。这一系列“疯狂”增长的数据,主要得益于问界M9的热销。
问界M9作为一款中起售价近50万元、满配型号近60万元的豪华车型,在六个月内交付了近7万辆,成为中国50万以上豪华车型销量冠军。据行业猜测,M9的毛利润率大约在30%-40%之间。以中间值35%和官方透露的55万平均售价计算,每辆车的毛利润高达19.25万元。相比之下,定位主流市场的M5和M7毛利润水平仅约15%,即3-4.5万元/辆。因此,卖一辆M9的利润大致相当于卖4-6辆M5或M7。
然而,赛力斯想要继续提升毛利润,最简单的办法无疑是卖出更多问界M9。但这一“简单粗暴”的想法,却遭遇了中国汽车市场的“隐形天花板”。
首先,高端SUV市场的份额长期有限。问界M9所处的“指导价50-100万元的SUV”细分市场,近年来销量和占比一直相对稳定。尽管今年上半年问界M9多卖了近5万辆,但该细分市场的规模增长也仅为此数。
其次,赛力斯并未对细分市场的主导者“合资+进口”产品造成足够冲击。尽管有报道称其他豪华品牌车主转投问界,但今年上半年,传统车企如奔驰、宝马、奥迪等仍在该细分市场实现了稳定的销量。
问界M9的销量主要集中在“华为品牌粉丝”、“接受增程式新能源汽车产品”以及“愿意掏50万元买车”这三重属性重叠的人群中。然而,这部分人群规模有限,且增程式在细分市场中的比例已经相对较高。因此,问界M9销量的继续增长已面临市场阻力。
此外,从近期的大定数据来看,问界M9的日大定中期波动区间在380-480辆/天之间,低于其日均交付量。这也意味着其存量订单在持续减少。根据估算,问界M9的销量未来将呈现“达峰小幅下滑然后趋稳”的趋势,长期中性目标为每月1.2-1.4万辆,不排除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
中期来看,赛力斯如何寻求突破?
尽管问界M9在豪华市场面临挑战,但仍可提供可观的毛利润。然而,赛力斯若想要真正“活下来”并不仅限于“赚点小钱”,仍需继续扩大规模并提升成本表现。这意味着其需要向更低的主流市场进军,而这恰恰是其目前表现最差的市场区间。
比问界M9“低一档”的M7和M5在主流市场的表现均不佳。M7销量从月销3万下跌至如今的1万出头;M5则更惨,上市32个月以来仅有一次月销量过万,总销量远低于M7和M9。这主要归因于主流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友商的多次“针对”。
然而,问界M7也并非没有实现过“反针对”。通过降价等策略,其曾一度实现短期销量猛涨。这证明其并非“卖不出的产品”,关键在于“价格不合适”。频繁出现的市场策略失误,折射出鸿蒙智行在主流市场的核心挑战:豪华市场和主流市场对“华为品牌”和“智能化能力”的价值评估截然不同。在主流市场,华为也只能跟着友商一起“卷”。
华为“智选车”的未来走向如何?
作为赛力斯市场价值的绝对核心,“智选车”业务是华为在供应商模式走不通的情况下由余承东提出的“迂回战术”。然而,这一模式却忽略了当前市场的主题:中国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
华为与车企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摩擦成本”导致成本和最终价格不断提升。产品在市场中“卷”不动,销量自然高不了。目前除了问界M9之外,“智选车”其他产品的销量均不及市场预期。
更糟糕的是,与华为合作的车企基本都是二三线车企,其汽车硬件能力的不足正在持续拖累华为。此外,鸿蒙智行目前这套“厂商主要负责硬件、华为主要负责软件”的架构也落后于其他新势力专用的新能源平台。
在营销和销售方面,华为也面临诸多挑战。不同品牌、技术、功能的产品“教育成本”太高,导致华为需要频繁开会进行培训和推广。而赛力斯在北京东方广场开设的首家品牌旗舰店也反映出其展销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这些华为不“造”车所造成的别扭,唯有华为自己“造”车可以解决。但华为高层对于“不造车”的决心一直非常坚决。在最近举办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明确表示,鸿蒙智行将帮车企提供服务,包括设计、营销和品牌服务等。这标志着“智选车”正在迎来“功成身退”的时刻。华为车BU接下来将聚焦在自己擅长的智能化能力上,向所有车企客户出售解决方案。
对于赛力斯而言,这意味着其未来从华为得到的或许只剩“体面”(如合资、部分技术的抢先使用、品牌的借势等),而不是市场最期望的支撑其超高估值水平的华为“替身”。这种市场期待与经营现实的“落差”,大概率会在中长期引导赛力斯市值回归汽车行业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