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医药创新生态大会(CPIE)会议现场。图片来源:第五届医药创新生态大会(CPIE)
4月25日,在上海张江举行的第五届医药创新生态大会(CPIE)的第二日,与会者将讨论焦点放在企业的商业化。
长期发展战略与财务预算如何平衡?诺诚健华医药有限公司市场部与医学事务部负责人司志超认为,二者间的二元对立永远存在,当下的生物医药大发展呈现出新、多、快的特点,即行业愈发强调创新,产品越来越多,批准越来越快。在此形势下,“未来1-3年(窗口期)内卷式竞争仍将持续,成本、效率与生存仍至关重要。”
一般来讲,企业“出海”指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进行市场营销和产品推广。不过,对于国产创新药企而言,如果将药品授权海外开发,仅仅是很初级的“出海”,更高级别的“出海”,则是药物在全球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从而在海外实现上市,但这一路径,需要解决的难题并不少。
此次会议上,不少专家认为“出海”是能力问题,而非选择问题,而且合作很重要。“不少企业都想做成BioPharma模式(药物在研发过程中同时使用生物技术和化学方法,生物制药规模较大,收入基础也更为多元化),即企业业务覆盖研发、生产、产品商业化等各个一体化环节,但事实上能做到的公司只占少数,能在海外市场也保持全链条覆盖的企业更是少数。我认为以开放的心态去和匹配的公司合作很重要。和黄医药在海外市场的商业化模式也经历了变革,这其实就是一个人吃一只鸡还是四个人吃一头牛的问题。”上海和黄医药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崔昳昤说道。
药研创新:财务预算与长期发展的二元对立
企业要长线发展,就要有长线规划,但有限的财务预算又需要“立竿见影”的效果。司志超认为,此问题确实永远存在,我们只能根据市场形势顺势而为。
据司志超介绍,前几年大家都抢着做仿制药,现在研发创新已成为医药行业的底色。但他强调,研发创新不是“获批新”,而是“认知新”。过去很多年中国都只是在引入美国获批的新药,尽可能缩短获批时间,但现在我们一再强调原创新药,这就意味着创新不是“首次在中国获批”,而是“首次在全球获批”。这就必须说到现在很多药物研发其实是高水平的重复,但“我不认为这是我们企业水平不够。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有没有良好的商业环境都很重要”。
在司志超看来,虽然研发管线(指药企一批正处开发阶段的药物,包括临床前、临床研究等)越来越“卷”,但在整个产品创新周期内,满足市场与临床价值的内卷还远没有开始。“我认为未来1-3年热门的制药赛道仍然可能非常拥挤,比如细胞疗法、肿瘤治疗等,药物研发越来越多,批准效率越来越快,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成本与效率优先的‘轻装上阵’。对企业来说,财务预算与长期发展战略的二元对立永远存在,我们对财务数字的聚焦是必需的,这让我们在投入—产出上寻找最短路径,但也必须承认,过度聚焦财务管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如何应对“卷”?司志超举例:就像某个靶点可能在20多个肿瘤内都有表达(即在20多种肿瘤里都存在这种细胞),医院20个科室都在治它,但它在每个肿瘤的表达率都比较低,药企需要去广泛争取这20个科室吗?司志超认为:“我们不要指望在一个大的市场拿30%的份额,我们要在一个小的利基市场(高度专门化的需求市场)拿一个大的份额,比如70%。”
企业出海:是揠苗助长还是未雨绸缪
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质量官王刚认为,现在说的企业出海是大分子药物(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多肽、抗体等生物分子,通常具有比较复杂的三维结构和高度特异性)的出海,中国的小分子药物(分子量较小的化学药物,其化学结构相对简单)已经出海。
出海也不是从头再来的过程,比如君实生物已经出海的PD-1(一种常见的抗肿瘤靶点)抗肿瘤药物“特瑞普利”,在中国获批适应证为非小细胞肺癌,在出海前该产品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中国市场,在此基础上,又以鼻咽癌适应证,开拓了海外市场。
不少专家认为,“出海”是一个能力问题,而非选择问题,只要有能力,当然应该尝试。崔昳昤表示,“出海”这两个字本身就说明首先要练好水性,先要掌握国内市场,在自家“小河”里练练水,再去“大海”游泳。
即便充分掌握国内市场,出海也面临不少困难。王刚举例:与国内其他药企相比,君实生物其实拥有较多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前工作人员,但在产品出海时,依然遇到了诸如审批制度不同、药学标准不同等大量问题,“我们仅翻译相关文件就翻译了700万字。”
在“出海”路径上,企业有License out(海外授权)和海外新药研发等途径。不同路径优劣势显而易见,License Out降低了研发风险和成本,也存在着失去部分知识产权和商业化运营权的风险。而自主研发的过程中,医药公司可以全权掌控药物研发的方向,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和商业化运营权。但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研发成本、时间成本和风险。现场多位业界人士都提到,在自主研发这条路上,目前成功的只有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还尚未见到其他中国医药公司的身影。
崔昳昤说,和黄医药的“海外路”也经过了模式变革。在2022年之前,和黄医药都在不断努力打造从研制到上市营销的整条产业链,但受到疫情等多方面影响,去年和黄医药精简了美国团队,选择与国外药企合作生产。说到此,崔昳昤强调:“合作出海绝对不是傍大款,而是找一个结婚对象。比如我们选择和日本武田制药合作开发呋喹替尼(治疗结直肠癌的靶向药),因为它在治疗消化道疾病方面专业能力很强,全球商业化布局也非常完整,与我们的产品定位也较为契合;但同时,武田也在考察我们,呋喹替尼具有较好的肠癌治疗效果,我们做了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同时获批了FDA批准的突破性疗法,所以其实这是一个人吃一只鸡还是四个人吃一头牛的问题,我们希望通力合作,把产品的临床价值和市场机制最大化。”
王刚也表示,与跨国企业合作不是找越大的越好,双方适合很重要。“君实生物在美国销售市场方面没有充足经验,所以我们选择了美国一个规模不是很大的合作伙伴,这个公司名气和规模都不大,但他们有自己的药品,有较充分的市场经验,我们以CMO(CMO企业的工作职责包括开发营销策略、制定市场计划等)的形式与他们合作。”
此外,企业出海还面临重重困难,瑞士龙沙集团中国区总经理盘虹表示,很多人都忽略了CMC(药物研发过程的重要领域,涉及药物成分的化学组成、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控制,以及相应的法规要求等)的重要性。他认为:“大家觉得CMC只是成本中心,不直接产生利润和营收,但做好生产是价值提升的很重要因素,可以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就像刚才王总说的,光翻译材料就写了700万字,关于CMC,我们需要在一开始就把它做对,让它符合国际标准,这会在后续省去很多麻烦。”
为期两天的第五届医药创新生态大会(CPIE)在4月25日落下帷幕。据悉,本届大会由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中康科技以及浦东新区生物产业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主题为“正向淘汰&创新求真——研发聚焦与商业转化的二元竞争”。